当家庭矛盾升级、情感殆尽,心结谁来解?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,有人用“四诊疗法”帮助破碎家庭修复感情裂痕,从源头预防纠纷。
在皖西南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,妇联积极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,与多部门合作,创新构建“法院+妇联+司法+公安+基层组织”协同治理模式,总结出“四诊疗法”工作法,通过源头预防、联动化解、柔性司法等手段,成功调解了大量婚姻家庭纠纷。
“婚姻家事审判不能止步于是非判断,更要修复情感裂痕”,岳西县中关人民法庭庭长柳林满深有感触,她带领以女法官为主力的审判团队,将柔性司法贯穿于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全过程,3年间化解家事纠纷397件。
“感谢柳法官挽救我的家,我一定会遵守今天的承诺,不再辱骂妻子,好好对待她”。20年前,李刚与林梦结婚,后来家中亲人接连生病,两人的感情被生活琐事消磨殆尽。
后来,李刚又因病丧失重体力劳动能力,对于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李刚也因此感到自卑,与妻子矛盾升级,经常言语苛责。林梦一气之下到法院起诉离婚,在法院没有判离的情况下,她远赴外省打工,夫妻俩更加缺乏沟通。
直至林梦再次到法院要求离婚,李刚才有悔意,向法官求助。柳林满了解后,赶到林梦务工所在地,耐心地听她诉说生活的苦与累,帮助她树立修复情感的信心。
在获得林梦信任后,柳林满又联合县妇联、当地派出所及其所在的村民委员会上门做李刚工作,帮助他慢慢转变观念,从心底更加理解妻子。通过多次上门沟通,李刚终于表示要用行动挽回妻子的心。
开庭当天,县妇联指派了两名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化解志愿者到法院旁听,在调解阶段,两名志愿者积极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,采取“背靠背”的方式谈情讲法,对林梦和李刚进行疏导,引导双方换位思考,互相体谅。经过多方共同努力,最终夫妻俩打开心结。
以上案件是当地妇联与法院等部门联合化解纠纷的典型案例。针对家事纠纷情感性、私密性、复杂性等特点,县妇联与法院等部门还共同推行“四诊疗法”,从源头预防纠纷激化。所谓“四诊疗法”,即“预诊”“急诊”“会诊”“复诊”。
“预诊”排查风险:妇联联合派出所、司法所、村民委员会建立婚姻家庭纠纷月度筛查机制。妇联发挥与基层妇女联系紧密的优势,深入社区、乡村,收集婚姻家庭中的潜在矛盾线索,对于重复诉讼、涉暴涉访案件,组织重点会商,共同研讨化解对策。通过定期排查,提前发现潜在矛盾,做到早发现、早介入。
“急诊”联动处置:一旦遇到可能危害生命健康安全等高风险案件,迅速启动法庭、派出所、妇联、村居委联动联调机制。通过及时有效沟通,稳定当事人的情绪,为后续调解工作创造有利条件,防止极端事件发生。
“会诊”精准施策:组建由家事法官、人民调解员、基层干部和妇联代表构成的调解团队。在调解过程中,充分考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特殊情况和需求,定制个性化解纷方案。
“复诊”巩固成效:建立离婚案件不定期回访制度,尤其是针对矛盾风险隐患大的案件,不是一判了之,而是与当地基层组织建立信息共享,通过回访了解当事人在调解后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,及时发现新问题并加以解决,防止“民转刑”案件发生,巩固调解成果。
此外,针对涉特殊群体案件,法庭与妇联共同构建“1+N”保护体系,从根源上预防纠纷。比如,在聋哑儿童监护权纠纷中,县妇联邀请特教老师担任“家事观察员”,为法庭提供专业的意见,确保充分考虑到聋哑儿童的特殊需求,保障其合法权益。
对患病当事人,县妇联积极协调慈善公益组织启动医疗救助,缓解家庭经济压力,减少因经济困难导致的家庭矛盾。为困境妇女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3年来协助发放人身保护令14份,保障妇女人身安全。同时,帮助23名妇女实现就近就业,增强她们的经济独立性,提升家庭地位,从根本上减少因经济问题引发的婚姻家庭纠纷。
郭启华安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,全国高校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
岳西县妇联的“法院+妇联+司法+公安+基层组织”协同治理模式,将各方力量凝聚成守护家庭的坚实堡垒,深度呼应全国妇联关于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的战略部署,如同精心编织的“连心网”,让婚姻家庭纠纷化解从“单打独斗”迈向“握指成拳”,在基层治理的土壤中生长出枝繁叶茂的治理新生态。
面对婚姻家庭纠纷的复杂病症,“四诊疗法”宛如一套精密的风险防控系统。“预诊”如敏锐的“千里眼”,妇联干部化身基层“侦察兵”,深入街巷村落,捕捉潜在矛盾的蛛丝马迹,让隐患无处遁形;“急诊”似急速响应的“救护队”,在危急时刻迅速集结,以雷霆之势遏制极端事件的苗头;“会诊”像专业的“医疗团队”,多领域专家协同研判,为每个家庭定制专属“康复方案”;“复诊”则如温暖的“家庭医生”,通过持续回访巩固调解成效,防止矛盾“死灰复燃”。
在岳西的司法天地里,以柳林满庭长为代表的女性力量,用细腻的情感与专业的智慧,奏响了一曲动人的“暖心曲”。她们深知,婚姻家事审判不仅是黑白分明的法律裁决,更是修复情感创伤的温柔抚慰。在处理棘手案件时,女法官们化身“情感摆渡人”,为基层治理注入了独特而温暖的“她力量”。
而针对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,“1+N”保护体系宛如一把坚实的“晴空伞”,为遮风挡雨。不仅撑起了特殊群体的尊严与希望,更从源头上消除了家庭矛盾的隐患,为基层治理绘就了充满人文关怀的动人画卷。